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粹

李白出生地诸说质疑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日 15:52      点击量:198

李白出生地诸说质疑

 

   关于李白出生地点问题,近几年在学术界展开了热烈讨论,除郭沫若同志的“出生中亚碎叶”说外,又出现了“出生条支(指现在阿富汗境内)”说①,“出生焉耆”说②,“出生长安”说③。我仍然坚持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的看法④,不同意前面几种该法。

   一“出生碎叶”说质疑

   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确定:“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城。”他根据了三条材料:(一)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以下简称“范碑”)叙述李白的先世“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二)李阳冰《草堂集序》(以下简称“李序”)叙述李白的先世“中叶非罪,谪居条支”。(三)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三条材料说了三个地方:碎叶、条支,咸秦。但郭沫若同志却把这三者巧妙地揉和起来了,他说:“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唐代“条支都督府所辖地即今苏联境内的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是毫无疑问的。”“条支……自当包含碎叶。”他还说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的“咸秦地望,注家不详所在……‘咸秦’必系讹字,盖因原字蠹蚀破坏而后人以意补成之。余意‘咸秦’当即‘碎叶’之讹。”经过这一番论证后就得出结论:“根据李白的自叙和口授,他确是出生在中央亚细亚伊塞克湖西北的碎叶城。”

   郭沫若同志曲解了“范碑”、“李序”的原意。在这两条史料中本来对李白出生地点是说得很清楚的,试看原文:

   “范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李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  九世孙,蝉联琏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自,以太白字之。

   以上这两段文字不仅从叙述顺序来看是入蜀在先,李白诞生在后,而且李白这个名字的得来也只有生在西蜀才有可能。他家在西域是“隐易姓名”,并不姓李,入蜀后才复姓李。如果李白是出生于西域,生下地后就不会取李白这个名字,而是另外一个姓名。

   郭沫若同志说碎叶镇是属条支都督府所辖的一个小专名。这与史籍记载是不相符合的。碎叶镇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在碎叶河边,今苏联境内。条支都督府并不如郭沫若同志所断在“今苏联境内的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一带。”《旧唐书.地理志》载,“条支都督府于诃达罗支国所治伏宝瑟颠城置。”《新唐书谢刚传》载:谢刚,居吐火罗西南,本曰漕矩吒,或曰漕矩,显庆时谓诃达罗支,武后改今号。东距  宾(即今之克什米尔),东北帆延(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之巴米安),皆四百里。南婆罗门(今巴基斯坦),西波斯(今伊朗),北护时健(今阿寓汗北部)。其王居鹤悉那城(今阿富汗之加兹尼)。”条支都督府地望十分明确,就在今阿富汗境内,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载明的里程,从碎叶城到漕矩,要走五千余里,中间还要经过七、八个国家(唐龙朔元年,以其王都为都督府)。怎么能说条支都督府管辖碎叶镇呢?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他的先代“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与“范碑”上说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在公元四二一年,后者在七世纪初,时间相隔近二百年。再查史籍:李  的后代“遭沮渠蒙逊难”后,并无一人“奔流碎叶”。李  的儿子“士业立四年而宋受禅(420年)……率步骑三万东伐……败于蓼泉,为蒙逊所害。士业诸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等西奔敦煌,蒙逊遂入于酒泉。翻及弟敦煌太守恂与诸子等弃敦煌,奔于北山(今甘肃省境内)。……士业子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后归魏为恒农太守。蒙逊徙翻子宝等于姑藏,岁余,北奔伊吾(今新疆哈密),后归于魏。”⑦逃往西北方向最远的李宝跑到伊吾,距碎叶还有数千里,而且后来又回来了。逃往东南方向的李重耳,倒是必经咸秦(长安一带),与李白所述大体符合。把“奔流成秦”说成是“奔流碎叶”,确实是穿凿附会。

 郭沫若同志把李白家世中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的三件事硬拉在一起,作出了李白出生于碎叶的结论,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二“出生条支”说质疑

   刘友竹同志提出李白生于唐代的条支都督府,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其根据有三:(一)“李序”载:李白的先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因而李白也生在条支。(二)李白的《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赠崔咨议》、《千里思》、《赠崔郎中宗之》等诗中看出李白在怀念自己的出生之地——条支。(三)“条支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甚为密切,与内地的交通颇为顺  ,李白一家从条支返回内地的可能性甚大。”现就以上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李序”的原意是说李白的先辈曾谪居条支,入蜀后才生李白。不能以其先辈“谪居条支”证明李白生于条支,而且“李序”中所说的条支不可能是指唐代的条支都督府。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龙朔元年(661),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部属为州县。”其中有“条支都督府,以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旧唐书·地理志》也有类似记载:“龙朔元年(661)西域诸国遗使来内属,乃分置十六都督府……条支都督府于诃达罗支国所治伏宝瑟颠城置……西域诸国自天宝十四载(755)已前朝贡不绝”。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与安西四镇,中亚各国被大食征服,不再与唐朝发生朝贡关系,条支都督府也就不存在了。唐代的条支都督府从661年设置至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实际存在不到一百年。李白的先世被流放时,西域还没有成立条支都督府,而李白病危向李阳冰口述家世是762年冬,条支都督府早已不存在。因此“李序”中说的“条支”不可能是实指条支都督府,而是“借言作西方极远之地说耳。”⑧

   李白是否把西域作为他的出生之地在诗歌中表现怀恋之情呢?我认为是没有的。

   刘友竹同志举出《江西送友人之罗浮》中的“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的句子论证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管辖的条支。我认为这是误解了诗的原意。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全诗引证如下:“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畴昔紫劳意,已过黄发期。君王纵疏散,云壑借巢夷。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如寻楚狂子,琼树有芳枝。”仔细玩味诗意,可以看出这个“安西”是指李白所送友人的原籍。前四句都是为友人说的,罗浮在岭南,故云“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桂水、五岭、衡山、九疑山等地都是将要去罗浮的友人要经过的地方,而友人的原籍又在安西,去罗浮愈近则距原籍安西愈远,不能不勾起思乡之情。故云:“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又由友人的思乡之情引起自己的思乡之情,希望结束自己的流浪生涯,在晚年“叶落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去,故云:“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从这首诗中只能看出李白在晚年强烈地思念生长自己的家乡——西蜀。如果硬说他的思念的故乡是安西,为什么后面又来一句:“我还憩峨眉”呢?这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不顾诗的上下文含义,硬从中抽出一句作为李白生于安西的证据,怎么令人信服呢?

   刘友竹同志还在《赠崔郎中宗之》一诗中抽出:“登高望浮云,仿佛如旧丘,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几句诗,硬说李白的“旧丘”就在条支都督府,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日从海旁落”,  “水向天边流”的景色。其实李白的这首诗的主要思想并非怀念“旧丘”西域,而是抒发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幽愤之情,想与崔宗之一起退隐山林。“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的景色也并非只有在条支才能看到的奇特景色。就按刘友竹同志的解释,“海”就是指“湖”,那么李白游过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在日落时站在它们的东岸面对西方,不就看到了“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的景色了吗?恰巧在刘友竹同志说的条支都督府就看不到这种景色。《大唐西域记》载:漕矩吒

国都城(即后来的条支都督府治所在地)“城周三十里,并坚峻险固也,山川隐嶙,畴垄爽垲……城中涌泉流派,国人利之以溉田也。”⑨看来此地在万山丛中,地势高而干躁,并无大江大湖。至于刘友竹同志文中提到的达什特纳瓦尔湖不过是条支都督府正西面约百里的一块沼泽地,而阿布依斯塔达湖离条支都督府直线距离还有二百里。即使李白生于条支,他也不会在五岁以前跑那么远去观赏“日从海边没”的景色。

   李白诗喜用比兴手法,有的以天马自况(如《天马歌》,  《赠崔咨议》)有时以胡  鹰自比(如《赠崔郎中宗之》),这不过是寄托其精神而已,不能以此推论李白就是出  生在“天马”、  “胡鹰”的故乡。杜甫不是也有以天马自况的诗吗?(如《房兵曹胡马》)难道我们能以此推论杜甫出生于西域?其实李白思念故乡的诗很多,离别故乡时  写的《别匡山》表达了他对生育自己的故乡的强烈的爱恋之情,离蜀之后又写了三十多首思蜀,颂蜀,咏蜀的诗,可以看出他对故乡是朝思暮想,经常是梦魂萦绕巴蜀,这种思乡之情到晚年愈益强烈。在研究李白出生地时,我们不应当把李白大量的强烈的思念故乡巴蜀的诗抛开不管,而从他的诗中勉强地“发掘”出思念故乡西域的意思。

   刘友竹同志说:“条支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甚为密切,与内地的交通颇顺畅,李白一家由条支返回内地的可能性甚大。”据《旧唐书·地理志》载:“西域诸国分置羁縻州军府,皆属安西都护统摄,自天宝十四载已前朝贡不绝”。从这里也可以说“条支与唐朝中央政府关系甚为密切”,但要说“与内地的交通颇为顺畅”却未见得。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从长安到高昌5516里。据《大唐西域记》载:从高昌到漕矩吒(条支)约八千余里,这一万多里的行程中要爬过万千重高山峻岭,渡过许多浩瀚的沙漠。玄奘从长安到北天竺用了四年多时间。漕矩吒与北天竺相邻,假若李白的父亲真的是从条支都督府出发,在705年入蜀,那么李白生下不久就被带上了艰险漫长的途程,并且刚好这几年又碰上了“安西路绝”的情况。据‘《旧唐书》载:神龙二年(706)唐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上疏:“顷年忠节(阿史那忠节)请斛瑟罗及怀道俱为可汗,亦不得招胁得十姓,却遣碎叶数年被围。”《资治通签·唐纪》载:  “长安三年(703)……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这场混战从703年延续到706年。在“安西路绝”的情况下,李白一家要从条支返回内地不是什么“可能性甚大”而是根本不可能。总之,李白生于条支(阿富汗)五岁入蜀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三“出生焉耆”说质疑

   在纪念李白逝世1220年暨江油李白纪念馆开馆大会上李从军同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点;  “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他说远在调露元年(679)王方翼筑碎叶城之前在焉耆一带就有一个碎叶国。他还认为条支的地望当包括焉耆。因此李白的先世“一房被窜于碎叶”,“谪居条支”都是指的流放于焉耆,李白也就出生在焉耆。

   在唐以前焉耆一带是否有个碎叶国呢?是否焉耆城又叫碎叶城?细查史料找不出这种说法的依据。《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西戎传》、《魏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北史·西域传》、《隋书·西域传》、《旧唐书·西戎传》等均作焉耆,没有说这一带存在一个碎叶国。《大唐西域记》称之为阿耆尼国,注明“旧日焉耆”。阿耆尼是焉耆的梵化名称。释藏僧徒传记和行纪如《法显传》、  《释氏西域记》、《高僧传》、《续高僧传》、《悟空行纪》等则作乌夷、鸺夷,或作乌耆、与耆、乌缠。这都与焉耆音相近,在古音中“乌”、  “焉”可以相通用。而“碎叶”同“焉耆”无论音与形都相差甚远,不可能焉耆又叫碎叶。又据《汉书。西域传》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并不叫碎叶城。中亚碎叶城之得名,完全是因为它在碎叶水畔,因水而取城名。焉耆距碎叶水一千多望,怎么可能取一个同碎叶城一样的名字呢?李从军同志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载:  “东米国在安国西北二千里,东至碎叶国五千里,西南至石国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国千五百里,”又据《新唐书。西域汜》载:石国……西南五百里康也,圆千里,右涯素叶河。”推论此碎叶国地望在焉耆。《新唐书·地理志》关于东米国的这段史料是不足为据的。就在这一段史料之前说:“石国东至拔汗那国百里,西南至东米国五百里。”这个东米国究竟在石国东北千五百里还是在石国西南五百里呢?记载前后矛盾,肯定有错误。据《旧唐书》、  《大唐西域记》等史籍记载,隋唐时期中亚的“昭武九姓”中只有一个米国,在康国之南百里。而无东米国的记载。怎么能根据一个错误的孤证来推论焉耆一带存在一个碎叶国呢?即使承认东米国之东五千里有个碎叶国,  其地望也不在焉耆。据《新唐书·西域传》载的里程,从焉耆向西,再向西南到石国总共3250里,而石国还在东米国西南1500里,那末东米国之东的五千里早已超过了焉耆,进入了河西走廊,  我们能以此推论河西走廊古代有个碎叶国吗?

   王方翼在唐高宗调露元年筑的碎叶城是否在焉耆昵?对于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殷盂伦同志对此作了详实的考证⑩,其结论是碎叶在中亚,焉耆无碎叶。说焉耆有碎叶城是对《新唐书·地理志》把王方翼筑碎叶城之事附记于“焉耆都督府”之下产生的误解。李从军同志不同意这个结论,他认为调露元年裴行俭平定阿史那都支叛乱和王方翼筑城都是在焉耆, “不可能是远在距西州二千里的中亚碎叶城。”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缺乏根据的。中亚碎叶的地理位置在西域十分重要,既是军事要地,又是重要国际市场,自西突厥称霸西域以来一直以此地作为建牙之所,唐中央政权征服西突厥之后即在碎叶建镇,后来西突厥十姓可汗几次叛乱都是与唐争夺碎叶,唐王朝据有碎叶即可屏障安西以控制西域。反之,西域突厥据有碎叶即可以威胁北庭和安西。吐蕃与唐争夺西域也在窥视碎叶,吐蕃几次攻打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就是为了“假道攻四镇”⑩,677年“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蔷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⑨其叛乱中心应当是中亚碎叶一带。据新、旧唐书与张说的《赠太尉裴公神道碑》载:裴行俭平叛是借打猎为名“万骑云集”,“裹粮十日”,“倍道而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了都支,执送碎叶城。迅疾的骑兵奔驰十日,完全可以达到距西州二千里的中亚碎叶,绝不止到达距西州数百里的焉耆。既然在中亚碎叶一带平了叛,留下王方翼筑城,当然是筑中亚碎叶城,这里是控制西域的军事要地,不会退回一千多里在焉耆筑碎叶城。《旧唐书·王方翼传》载:“筑碎叶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伏隐出没之状。”可见此城规模比较宏大,结构复杂,而唐代的焉耆城却不是这样。据1928年黄文弼先生在焉耆实地考察,发现海都河南四十里的博格达沁有旧城一座,发掘有唐开元钱,证明此城为唐代遗址,城周仅六里,并非“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伏隐出没之状。”可见这里并非王方翼筑的碎叶城。⒀

   既然焉耆无碎叶,“李白出生于焉耆说”就失去了它的根据。

   李从军同志说条支的地望在焉耆,李白的《战城南》中的“条支海”就是指焉耆附近的博斯腾湖或罗布泊。这种说法也是缺乏根据的。“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这几句诗虽有一定史实作根据,但不免有夸张成分,极言战争之频繁,范围之广大,不断地在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居住的旷漠的地区进行不义战争。“条支海”不过泛指西部战场上的各湖泊,并非确指某一个湖,文学语言与历史记载必定是有区别的。要说《战城南》有其历史根据的话,那就是指“天宝元年北伐,与奚怒皆战予桑乾河”。⒁“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吐蕃)……乃自安西拨换城,径疏勒登葱岭,涉播密川,遂顿特勒满川,行凡百日”⒂。高仙芝与吐蕃作战在葱蛉以西,与博斯腾湖相去数千里不能把条支海与焉耆硬拉在一起。

   李从军同志据《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常见。”说此条支指焉耆。这个说法恰好违背了《史记》传文的本意。焉耆在安息之东万里,而《史记·大宛列传》明明说:“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这个条支是指西临地中海的塞琉古王国。古代中国人相信极东有扶桑国,极西有西王母,均神仙所居,把西王母安置在条支,就是当时人心目中极西之地,《后汉书·西域记》也说条支“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这样极西之地,绝非指焉耆。其它史籍也查不出条支地望在焉耆的说法。总之,  “李白出生焉耆说”是缺乏根据的。

   至于“李白出生长安”说,更缺乏根据,我们不能以李白说过其先世“奔流咸秦”这句话就定李白生于“咸秦”(长安)。“奔流咸秦”是421年漕沮渠蒙逊难后的事情,至李白出生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怎么能说李白生于长安?

   李白生于蜀有大量的可靠证据,从李白自己的诗作,同时代人的记述,后代人的评论,李白在江油的遗迹,现存于江油的北宋的碑刻,以及地方志的记载……等等,都可以证明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这些在拙作《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中已详细论述,迄至现在还没有出现什么新的资料和证据可以推翻李白生予蜀的结论。

(1985年12月)  

[注]

①刘友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二期

②李从军:《李白出生地考异》载《纪念李白逝世1220年暨江油李白纪念馆开馆大会会刊》。《条支、碎叶与李白生地》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五期

③刘开扬:《李白生平及其创作》载《纪念李白逝世1220年暨江油李白纪念馆开馆大会会刊》

④蒋志:《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补正》载1982年川大学报《古典文学论丛》第十五辑

⑤⑥引自《李白集校注》第四册

⑦《晋书·李玄盛传》

⑧《李太白文集》李阳冰《草堂集序》王琦注。

⑨《大唐西域记注释》384页

⑩殷盂伦:《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载《文史哲》1974年第四期

⑾《新唐书·西域传》

⑿《新唐书·裴行俭传》

⒀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从稿》

⒁《旧唐书·王忠嗣传》

⒂《新唐书·高仙芝传》